仅仅入职两个月时间,就试图看清楚说明白新入职公司的不同,注定是浅陋的。但是这并不妨碍我说出目前我心目中的ThoughtWorks。
昨天和前同事聊天,被问起了ThoughtWorks跟之前公司有哪些不同的地方。我想了想说,你所知道的敏捷的全部,在ThoughtWorks都能找到;没有拖沓碎叨更像是status update的standup; 我看到了自组织的团队,每个人都在团队中承担自己的职责,自信且淡定;扁平的层级文化,没有看不到头的title层次,可以把精力聚焦在项目上和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;可以向整个公司发邮件,表达自己的担心和困惑,评论社会现实,公司的老大也会加入进来讨论;可以让自己承担起公司主人的角色,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和影响;还有ThoughtWorks对于利用软件和技术改善人类生活的社会责任的担当;ThoughtWorks一直致力于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帮助客户,这会让做技术的人很high。这些在别的公司都是很难见到的。
我之前的工作经历很有代表性,先是一家国内大型软件企业,然后是一家大型外资企业,这样的经历让我有在不同企业背景和文化下的体验,也让我现在有了相对的参照系,来比较现在所在的环境——ThoughtWorks有什么不同。
如果答案仅仅止步于上面那些不同,我想这是肤浅的。是什么造就了这些以及更多的不同?有一些线索可以帮助理清楚:
在TWI上徐昊提到了Martin Fowler写的一篇博客,讲的就是ThoughtWorks是Roy的社会化实践。Roy希望借这场实践来证明那些认定下面结论的观点是错误的:
- 你的公司不可能只由能力强的人们组成,必须存在能力差别
- 能力强的人往往无法合作
- 大型公司必须有强有力的管理结构,以避免分崩离析
- 不可能为考虑长远而做事
- 成为国际化公司是为了利用欠发达国家的人才
- 不能暴露自己的弱点,尤其对于公司外
- 不要赋予员工权利,否则会被滥用而伤害公司
- 文化是次要的,你需要一个优越的商业模型
“社会化实践”,是不是挺震撼的?事实是,ThoughtWorks的确在全球网罗到了一批才能很高的人,在共同致力发展这个公司,守护这样的文化。我们成为了Roy的实验品,但软件这个特殊的行业,工程师这个简单又复杂的职业,这样一群人,的确在印证着Roy的实验趋向成功。
另外还有一篇文章《为什么我要把公司做成扁平型》,作者是37signals的创始人之一,他讲述了公司确实发生过的事情,当试图为一些资深员工创造一个管理职位和职务来发展时,遇到的问题和冲突。经验证明,让团队自己管理自己是效率更高的方式,因为的确有这样的一些人,不介意有那样垂直发展的梯子供自己攀爬。
最后是今天看到的米高写的一篇《全面成功》,这跟我在团队同事那里听到的一样。怎样定义项目的成功,只顺利结项拿到款是肤浅和单薄的。客户满意,项目质量高,团队得到发展,不一而足。ThoughtWorks的文化追求,也导致了全面成功是每个项目组的诉求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团队才会是自组织的,个人最后也才是充实和成功的。